台灣有著全球獨有「台灣玉」,4000年前曾紅極一時,卻在兩世紀後不敵東南亞「舶來品」沒落;類似歷史,1970年代重演。橫跨四世紀的台灣特有寶玉,兩度歷史輪迴,由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「玉見台灣」特展首次揭開身世。
2002年開館的史前館,由考古老兵、台東縣政府禮俗文物前課長吳敦善催生,館藏奠基於1980年發現卑南遺址,當時掘出玉器至今是台灣量最多、式樣最精巧。史前館館長張善楠說,這次特展是該館首次大規模從典藏庫移出701件玉器,其中有四件珍稀國寶。
全展歷史從4000年前橫跨現代,史前館研究員黃國恩指出,台灣玉文化可說5000年前萌芽、4500年前展開,3500至2000年前最興盛,這在卑南遺址挖出的各式精美墓葬玉器都可看出。當時這些玉器因玉質極佳、做工細緻,有如「玉的極致工藝表現」,還引起一陣盜掘風。
然而曾引領風騷的台灣玉文化,在2000多年前開始式微。黃國恩指出油煙處理,當時台灣漸漸進入鐵器時代,就考古觀察,鐵器增加後,玉石器顯著減少,這固然可能是因先住民認為鐵器比玉器用途多元;但另一重大原因是,台灣同時也展開東南亞等地海外貿易,原料取得與製作較困難的台灣玉,遭外來的琉璃珠、瑪瑙等取代。
黃國恩說,此後台灣玉消失數世紀,理應是台灣先住民後代的台灣原住民的各式傳說神話中,也不見玉身影。直到1956年,當時是成功大學礦冶系學生廖學誠(現為成大資源工程系教授),在花蓮縣豐田村地質調查中,發現日本開採石棉礦忽視的「廢石」,竟是台灣玉礦,才又掀起熱潮。
然而花蓮豐田這段「人人家庭即工廠」的黃金時光僅維持20年,曾高達5萬名玉石業人員、800家玉石加工廠就漸散去。1970年代,石油危機造成採礦成本增加,台灣玉再度不敵便宜的外國玉市場,直到1980年卑南遺址玉器出土,才又小掀關注。
「我想讓台灣民眾對這塊土地的文物及故事,有更多認識與情感。」張善楠說,油煙處理設備他推出「玉見台灣」特展,期望再造台灣玉史上第三度風華。「玉見台灣」展至今年12月14日。
更多udn報導:
?海邊玩親親 內衣超模戲水「好有愛」
?危險又性感 辣模只穿這樣上摩天大樓吹風
?高材生嫌30K太血汗 寫程式掃光這些演唱會門票
?「功夫皇帝」驚傳老態? 現身生日趴變這樣
油煙處理器
F927C028A961C49E